上市两年多来,紫金矿业发布公告超过120次,至少有10次引起投资者较大质疑。其股价也如过山车般起伏得让人头晕目眩。这只投资者眼中的“妖股”究竟为什么在股市上翻云覆雨?
■南方周末记者 张华 http://www.infzm.com/content/47944
意外之喜
“同样被套牢的基金们一定是无法忍受直线下跌,最终选择疯狂加仓以降低成本了。”
“涨停了,紫金矿业(A股)涨停了!”2010年7月20日上午10点40分,郑粤明在电脑前大叫一声,他情绪激动,有些歇斯底里。
郑粤明是东莞一位年轻股民,也是紫金矿业的“坚定持有者”。他最后一次买进是去年9月,当时紫金股价为10元左右,两个多月后涨至最高11.5元时他并没有没有卖掉,此后就一直被深套。“我没有割肉的习惯”他说。
不割肉的代价是巨大的。今年上半年,沪指下跌幅超过25%,这一数字远超道琼斯和纳斯达克指数均不到6%的跌幅。和讯网的一项调查显示,上半年74%的A股股民是亏损的。这其中自然包括郑粤明。上半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紫金矿业已跌至6元附近。
郑粤明下定决心,等股价反弹至7.5元左右就割肉出局。7月12日,星期一早上,紫金意外停牌,一个猜测在他大脑里一闪而过——是不是有重大并购重组事件呢——这是富有阿Q精神的中小股民们惯常的猜测;查公告,无果;下午上网搜索新闻,一种不祥之兆袭来,上杭县政府正在开发布会,称紫金山铜矿涉入重大污染事件。晚上上交所的公告证实了这一点。
第二天紫金矿业开盘大跌。郑粤明心灰意冷,左右为难——这也难怪,他的星座是天秤座。直至收盘,他仍没舍得割肉,之后紫金矿业又连跌三天。
转机在7月20日出现,这一天紫金矿业开盘不久就拉升至2.8%左右的涨幅,横盘近一个小时后,重新抬头,直奔涨停,后虽小幅震荡,不过上午收盘时还是牢牢封在了5.73元的涨停价。
而就在这一天早上,紫金矿业发布公告称,7月19日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通知书》,公司因涉嫌(关于污染事件)信息披露违规被立案;同时还发布了紫金董事会向投资者的致歉信。
“同样被套牢的基金们一定是无法忍受直线下跌,最终选择疯狂加仓以降低成本了。”国泰君安一位研究员说。数据显示,7月20日紫金矿业居资金抢筹榜之首,资金净流入超过1.5亿元。
“散户绞肉机”
尽管紫金矿业虽是沪市权重股之一,也深受基金青睐,但它一直是散户行情。
这一研究员说的没错。一直以来,紫金矿业被视为是“高成长性”、“具有长期战略投资”的股票。A股上市前夕,紫金矿业曾请一箩筐的主流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和券商研究员到其上杭县的老本营参观、交流,当这些人问及其关于估值、环保、税收等问题时,紫金高管们就像小学生背简法口诀表一样对答如流。
最有意思的当时有人说网上有消息称紫金山附近江里的水正在变臭时,紫金矿业董秘郑于强否认称,“今天中午就让大家尝尝我们江里的鱼。”
唐伯年彼时也在其列,他是上海一家私募基金的负责人,调研之后,他给紫金矿业贴上了“透明”“创新”等标签,最后一标签最重要——一个能给股东带来丰厚回报的企业。紫金矿业从此进入他的关注视野,去年年中其公司股票池中,五家蓝筹是四只金融股和一只资源股——中国平安、浦发银行、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紫金矿业。
幸运的是,今年春节前他们这款私募信托产品到期后清盘,此后没再买入紫金矿业,“我也没想到紫金股价今年一泄千里,半年几乎打了半价,”他说,“逃过一劫,真是庆幸。”
尽管紫金矿业虽是沪市权重股之一,也深受基金青睐,截至去年底有近百家基金持有其共10%左右的股份。但它一直是散户行情。今年一季度前十大流通股东里有两支与期指有关的新基金进入,但持仓量与退出的几支基金相比明显减少。去年底其股东总户数为98万户,今年一季度末为108万户。
紫金矿业被郑粤明称为“散户绞肉机”。他经历过其A股上市当天(2008年4月25日),他开盘买入5000股,买入价10元(他似乎和这一数字有不解之缘),随后是看着K线图像死鱼一样横盘至下午一点半,突然之间是令人心惊肉跳的“过山车”——从10元直线拉升至22元,也就是说,转眼之间郑粤明账面盈利120%;可惜紫金很快被交易所停牌,收市前5分钟才复牌,从22元直线落下,收盘价13.92元,接下来两个交易日更是连续两个跌停,郑粤明空欢喜一场。
郑粤明几次买卖紫金矿业,都是以亏损收场。大幅拉升时,他总期待“明天更美好”,最后只是镜花水月;大幅下跌时,总以为补仓就能尽快解套,结果越陷越深。今年7月初他想明白了:谈什么狗屁矿产储量、金价上涨和市盈率,紫金矿业那些成本完全可忽略不计的“大小非”实在太多太多了,他们抛售时不在乎10远还是5元的股价,而散户们呢?当然,他就是想明白,对是否割肉面前也是优柔寡断。
去年4月底,紫金矿业49.25亿股限售股解禁。仅新华都集团董事长陈发树及旗下公司在两个月内就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减持近3亿股,去年下半年又减持1.45亿股,累计套现金额约45亿元;陈发树去年仅从紫金矿业分红所得就达1.7亿元(税前)。
其实“大小非”并非如郑粤明所言一样丝毫不在乎股价跌涨。去年6月的一天,所持紫金市值超过10亿元、紫金矿业前十大自然人股东之一的谢福文,一边试驾朋友刚送他的那辆保时捷越野车,一边对南方周末记者称,铜矿的潜力和海外并购是紫金矿业未来的闪光点,“我暂时不减持,要等到股价上到15块。”但至今他未等到这一天。
躲猫猫
两年多的时间里,紫金矿业发布公告超过120次,至少有10次引起投资者较大质疑。
尽管在“隐形富豪”不计其数的东莞市,连郑粤明自己都承认,作为一家文化公司的经理,月收入近万的他其实与“世界工厂”里的一枚工人没有本质区别,但他还是给自己贴上了“知识分子”的标签。他痛斥“妖股”中可能含有的人为操纵成份,尤其是紫金矿业公司本身一些不明朗的作法。
最典型的一次事件,是去年7月的“邮件门”风波,7月9日中午,多家券商研究所向其客户发送信息称,紫金矿业收购哈萨克斯坦黄金公司事宜近两日内会有“明确说法”。第二天下午,紫金矿业(H股)发布公告称,自本公告之日,公司已终止哈萨克斯坦黄金公司收购项目。
当日,紫金A股又是一番过山车行情,开盘即拉升,大涨近8%后迅速坠落,最终以0.36%的微弱涨幅收盘。第二个交易日跌幅则超过5%。“重大收购事项的进展情况有外泄嫌疑”,这是郑粤明的第一反应。
市场上类似的置疑声始终有之。早在2008年4月2日,摩根大通以每股6.76港元的均价减持紫金H股逾1500万股,但在第二天,又以超过7元的均价增持了400多万股,人们琢磨不透摩根大通玩什么把戏,而就在第三个交易日,紫金矿业正式披露A股招股书(从上市获批到发布招股书用了四个多月时间),市场关于紫金消息外泄的说法应声而起。
从2008年4月25日(A股)上市到2010年7月20日,两年多的时间里,紫金矿业发布公告超过120次,至少有10次引起投资者较大质疑。其中以信息披露不力为最。最近一次即新的“污染门”事件,南方周末第一时间内调查获悉污染起始日为紫金大派年度“红包”(分红派息)次日的6月5日,但走到证监会立案调查前,它仍坚称污染日为7月3日。
在此次紫金涨停之前,郑粤明并非没有体会过类似的快感。令他记忆犹新的一次是2009年春节后第一个交易日,紫金跳空高开,很快被封上涨停。之后连续大涨,7个交易日涨幅超过50%。2月10日,紫金发布股价异常波动公告称,“除于2008年12月30日披露的建设设20万吨铜冶炼项目外”,3个月内无资产重组等重大事宜。
问题正在于,这一被政府部门称之为“建国后福建龙岩最大投资项目”的“20万吨铜冶炼项目”之具体情形,以及未来对于紫金矿业及上杭县、龙岩市甚至福建省的重要性,紫金矿业均语焉不详。但这些信息,在谢福文和唐伯年一些与紫金关系甚密的人士眼里,则是透明的。
少数人的盛宴
“海外并购接连失败后,已募到的巨额资金的新去向,为何不向投资者作进一步的披露呢?”
“你要帮我们为紫金矿业‘中国第一大金矿’的称号正名啊,”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面对一张偌大的“欧亚地质图”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要不我给你其它几家矿山的联系方式,你做篇文章?”
这是2008年8月20日上午,陈景河在其厦门的办公室对南方周末记者的一番话。彼时紫金上市不到4个月,甘肃阳山金矿号称自己是“亚洲第一大金矿”,让陈景河很是不爽。一直以来,紫金矿业有意在投资者面前树立一个“带头大哥”的形象。
陈景河的不爽中其实也暗示了资源性行业一个“公开的秘密”,那便是重视开采、疏于勘探、玩储量竞赛。储量竞赛的表现形式是不少资源类企业喜欢上了“注入矿产资源”的游戏——中小投资者是外行,要么看大戏,要么入局当个“轿夫”。
海外企业会耗费数年时间勘探清楚一座金矿的真实储量后才进入开采,但中国公司的情形常常是“只争朝夕”,争于变现。“体制决定的,”一位券商研究员在2008年到紫金调研时和同行说,“本来就是国有企业,高管只要在在位几年好好挖矿收钱即可。”本次的“污染门”,也将离退官员扎推紫金矿业的独特“风景线”暴露无遗。
而两年前曾发生过一件更为典型的事件:紫金矿业董事会原建议2007年度不分配利润,但随后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当地政府投了反对票,并提出了共计逾13亿元的分红动议。
紫金矿业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虽然第一大股东是当地政府,但随后的几大民营股东(陈发树、柯希平等)的总持股比例也不可小觑,加上陈景河本人现在持量量为8700万股,他们在“坐山吃山”之余,还是有四处寻找独特的动力的。尤其是去年6月中旬,陈景河减持了超过2700万股紫金矿业,其中2100万股转让给了公司其他十位董事、监事和高管。这帮人自然也愿意跟着卖命了。
不过,正如收购哈萨克斯坦黄金公司未果一样,近两年来,紫金矿业还在菲律宾、秘鲁、澳大利亚等国紧锣密鼓地收购矿山,但是接二连三折戟。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去年11月宣布34亿元要约收购澳大利亚矿企英多菲(Indophil),最终于今年6月底亦宣告失败。有人吃惊于为什么好多国家“拒绝中国钱”,有人则怀疑雷声大、雨点小的紫金矿业有“假并购”之嫌。无论如何,对于一家公众公司来说,紫金似乎有义务公告相关细节,但却从来只是寥寥数笔。
“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现象是,”郑粤明说,“接连的并购失败后,已募到的巨额资金的新去向,为何不向投资者作进一步的披露呢?”
紫金矿业就像一个纨绔子弟,曾多次被环保部及证监会调查或要求整改,但总是一边改着旧习惯,一边犯起新毛病,掺杂其中的无疑是扑朔迷离的股价波动。
“炒了4年股,几次买入紫金矿业都是我极大的失误,”郑粤明叹了口气说,“我准备割肉了。”没有人知道他是否会真的割肉,但“妖股”的故事仍在继续。
(文中郑粤明和唐伯年为化名)
链接:中国最大黄金企业“污染门”调查:http://www.zhanghua.cn/?p=3929